您好,歡迎光臨 江蘇慧遠物流有限公司 官網網站!
服務熱線:18861003978(謝經理)
近日,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,各地企業都在陸續復工。記者了解到,廣州港口企業復工復產率達到94.3%,寧波全市203家港口企業已投入生產108家,寧波港口生產能力已恢復至90%左右。而公路、鐵路運輸也在陸續恢復中。
雖然企業都在恢復生產,希望搶回“失去的”一個月,但疫情對物流運輸業的負面影響已無可避免。盡管在社會經濟的基本盤面前,這一影響斷無可能摧垮整個行業,但從長遠來看,疫情期間涓滴的改變和分支,必定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影響著運輸業的發展走向。專家們也表示,這場疫情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我國運輸結構的問題,加速運輸結構調整會加速。此外,運輸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刻不容緩,數字化程度越高,企業生產受疫情影響就越小。
港口業短期承壓
數字化轉型將成趨勢
毋庸置疑,疫情對于物流運輸的影響首先是負面的,盡管在社會經濟的基本盤面前,這一影響斷無可能摧垮整個行業,但從長遠來看,疫情期間涓滴的改變和分支,必定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影響著運輸業的發展走向。
SARS疫情期間,作為非典疫情期間重災區之一的深圳港,當年一季度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30.2%和48.6%,分別高于同期我國沿海主要港口增速9.3和10.3個百分點。當然,這之中不乏國家加大對出口重視力度的因素。但從長期來看,爆發性傳染病對于水運的影響在諸多航運線路中幾乎都是最小的。
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專家也認為,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港口生產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階段性、短期性特征。預計隨著疫情結束,經短暫的消化庫存,港口生產會較快恢復。
他們分析,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,新冠肺炎疫情對港口企業生產設施設備、運營管理資源等供給方面的影響很小,對人員出行、貨物運輸等需求方面的影響較大。疫情影響不像地震、臺風、海嘯等自然災害那樣,具有破壞性、且需要事后“修復”“重建”。隨著疫情結束及相關管控措施放松甚至取消,運輸需求會很快復蘇,多數生產制造企業供應鏈經短暫調整便可恢復,物流活動步入正軌,港口生產便可逐步回歸正常。
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專家表示,目前,市場普遍預期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一季度。比如,“非典”疫情對我國港口生產的影響主要集中在2003年第二季度,疫情結束后,第三季度吞吐量增速即開始明顯回升。
中誠信國際分析師認為,港口業將因管控措施升級、國內公路等疏港方式受限等因素影響生產作業效率、增加運營成本;加之部分費用減免,短期內利潤承壓。但在港口設施建設方面,我國港口泊位相對充裕,港口供給能力較充足,工程施工延遲復工對整體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有限。
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分析認為,在經歷了這場疫情以后,港口自動化技術將加速發展。因為當面臨突發事件的時候,自動化設備可以替代人去完成諸多業務,不僅提升效率,也增加了該類疫情事件發生時的風險防控。雖然疫情防控仍處于關鍵時期,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終會戰勝病毒,取得勝利。同時,也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,驅使企業積極考慮和布局未來。
公路企業盈利將盡快恢復
鐵路客運疫情過后回升
近日,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一百家公路貨運企業開展了問卷調查,數據顯示,85%的企業認為疫情對生產經營影響較大。據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數據分析顯示,全國重型貨運車輛節后開工形勢不佳,正月十五前后行業開工率僅為往年的四分之一。其中,湖北車輛開工率不到往年的10%。2月10日后車輛開工率持續回升,但是回升速度較為緩慢。
有分析認為,此次新冠病毒的疫情,因為規模更為龐大,封鎖更為嚴格,在短期內對于全國高速公路的影響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,但疫情的沖擊具有一次性,綜合過去的經驗來看,公路系統的企業盈利基本能夠在疫情結束后的一個季度恢復,到第二年影響完全消除。
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,1月24日至29日,全國郵政業攬收包裹8,125萬件,同比增長近80%,投遞包裹7,817萬件,同比增長超110%。從結構的角度看,家庭配送、日用生鮮品類短期內的業務占比提升較快。數據顯示,除夕至初六期間,在線生鮮蔬果蛋奶或速凍食品等品類的配送數量為同期的4至9倍。業務結構的變化本質上映射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改變,疫情推動的線上消費習慣的轉變在中長期內可能對即時和標準快遞、快運帶來一定業務增量。
此次疫情讓鐵路客運受到巨大沖擊。有分析表示,疫情短期內抑制消費者出行需求,對鐵路既有客流量及企業利潤將產生巨大沖擊。伴隨疫情發展及政府對全國交通管制的強化,居民出行意愿下滑,超500班次列車停運或變更。整體來看,春節假期期間全國鐵路客運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,降幅超70%。鐵路運輸業固定開支占比高,且疫情期間仍需負擔固定資產折舊/租賃、人力成本等各項開支。同時,除客流急劇下降帶來的沖擊外,餐飲消費等輔收規模亦進一步縮水,導致鐵路運輸部門整體盈利下行。
長期看,業務發展取決于經濟增長等市場基本面,疫情影響將逐步解除。隨著此次疫情影響的逐步減弱,旅客出行的需求將延后釋放,全國鐵路客運量有望再次回升,長期伴隨宏觀經濟基本面增長。對標SARS疫情,在同年7月疫情結束后,全國鐵路客運量迅速恢復增長。
鐵路客運量受到沖擊,但鐵路貨物運輸卻保持了較為穩定暢通的狀態,運輸組織較為有序。1月份,全國鐵路完成貨物發送量3.6億噸,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。
有關專家指出,各地復工后,鐵路運輸生產基本恢復,在貨物運輸保障方面將不斷發揮出運輸能力大、運輸速度快、運輸成本低的特點。但由于受到疫情影響,鐵路與公路、港口的聯運業務對接不暢、協作存在問題,綜合資源利用率有待進一步提升。
運輸結構調整會加速
構建高效多式聯運服務體系
“我們不難看出,疫情來襲后,公路貨物運輸短板顯現,鐵路運輸與水路運輸更適合承擔起干線運輸的職責。”有專家認為,一直以來,我國公路運輸占比過高,使得其他運輸方式優勢難以發揮。因此,通過此次疫情,看到了公路運輸的不足,相信有關部門會加速運輸結構優化,進一步發揮鐵路和水路“低成本、低能耗”的優勢,降低物流成本。同時,會調整公路運輸業務定位,發揮公路運輸靈活、機動與區域性優勢,扛起“門到門”直達運輸責任,來解決物流運輸“最后一公里”問題。
此外,還應優化不同運輸方式間的協作,構建高效的多式聯運服務體系。目前各種運輸方式間銜接不暢、信息資源分散,導致大量長距離、跨地區公路運輸的現象產生。多式聯運通過加強不同運輸方式間的協作,全面提升運輸效率、降低運輸成本。其中,海鐵聯運是各大港口運輸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途徑,利用港口快捷通關、集散功能以及我國發達的鐵路運輸網絡,助力內陸地區生產恢復。因此,對于長途跨地區運輸,建議加快發展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業務,充分利用港口集疏運體系與鐵路進港資源,加強統一調度與協作,合理調配運力,保持運輸通道暢通。
專家還指出,應打造多式聯運智慧物流信息平臺,全面提升多式聯運服務能力。通過此次疫情,網絡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的物流信息交互渠道需求突顯。目前,港口、鐵路物流運輸采用大量人工作業,集疏運效率低下,尤其是在多式聯運業務中,業務鏈條較長、涉及主體眾多、協同性更差。通過“一站式”智慧物流信息平臺,尤其是多式聯運平臺(如文景多式聯運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),結合5G、云計算、區塊鏈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,將原本分散在多個單位、多個業務人員參與的物流環節通過一站式平臺實現線上操作,構建“一口價”運輸業務模式革新,簡化服務流程,全面提升多式聯運服務能力。